岁月不居红腾网,时节如流。2025年,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喜迎建院120周年。从仁济医院到宿迁市人民医院,再到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,120年来,诞生于大运河畔的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,以“仁济”为名,用现代医学的甘露,润泽西楚大地。回首120年漫漫征程,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秉承“上善若水施仁术 厚德载物济民康”之院训,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之中,坚定不移地履行救死扶伤之使命。即日起,速新闻推出“踔厉奋发百廿载 赓续前行谱新篇”系列报道,穿越时空,回望来时路,一起品读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“仁术济世护苍生”的记忆。
(速新闻记者 倪家乐)翻开厚重的资料,驻足于历史的长河中,我们仿佛能听到1894年那遥远而清晰的诉说。1894年,仁济之母卜爱安将现代医学的种子从美国带到了宿迁,在历经疑忌、接触、试用、对比,终至信服的五个阶段中,现代医学以其日益显著的影响力,逐步渗透并深入宿迁人的日常生活,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接纳。现代医学在中国逐步扎根,与中医并驾齐驱,共同承担起救死扶伤、造福苍生的崇高使命。
展开剩余85%宿迁现代医学之始
宿迁的现代医学发展源于仁济医院。1894年的一天,卜爱安来到宿迁行医。作为来华行医的第一位女医生,卜爱安将现代医学的种子带到了宿迁。在现代医学备受质疑的恶劣环境中,她坚守初心,开启了仁术济世、守望生命的神圣事业。
卜爱安到来之初,看到宿迁缺医少药的情况,特别是妇女儿童用药短缺,于是她在下榻的张家客栈开设了现代医学妇幼诊所,开始了行医生涯。由于当时人们对现代医学非常排斥,所以现代医学妇幼诊所门可罗雀。
直到有一天,一个孩子腹胀难耐,中医宣布无法救治,父母只好带着孩子向卜爱安求助。卜爱安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把孩子的病治好了。这件事在宿迁城引起了极大轰动,大家开始对现代医学有所改观。渐渐地,人们开始信任卜爱安,信任现代医学,现代医学妇幼诊所慢慢被人们接受。
卜爱安专长妇幼科,她的病人基本是女性。随着声誉的提高,不少男性病人上门请卜爱安诊治,她的名气逐渐在宿迁传播开来。
1894年,卜爱安救治的病人多达4207人,其中只有一位病人因医治无效死亡。卜爱安在宿迁行医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,使得宿迁人对现代医学从接触到了解,从了解到接受,从接受到信任。
因为具备了良好的基础,所以从卜爱安妇幼诊所到仁济医院,现代医学完全被宿迁所接纳,也为仁济医院奠定百年基础。
仁济医院的建立
1899年,鲍达理医生来到宿迁。1900年,鲍达理医生被任命为南方长老会驻宿迁医疗队队长,负责筹建医院。1905年,他建立了宿迁第一家现代医学医院,命名为仁济医院。医院建立后,众多病患慕名而来。随着收治病人的增加,对仁济医院的设施规模提出更高要求。1910年,鲍达理医生返回美国募捐,筹集到资金后,在宿迁南圩外(现宿城区项里街道辖区)购买土地,请美籍工程师设计兴建仁济医院新院址。
仁济医院为二层楼,局部为三层,其余是平房和茅舍。医院门楣上方是灰色罗底砖,用汉字正楷凸刻“仁济医院”字样。平房屋顶用的望砖,小瓦均模铸英文,译文为“宿迁”两字。新建起的仁济医院,与卜爱安的诊所相比,不但占地面积大,医疗设施也增加了。
仁济医院建成开业后,下设内科、外科及妇产科。至民国初年又增设小儿科、传染病科及黑热病专科。
1930年红腾网,仁济医院达极盛时期,每年收治病人达2万名,进行手术400余次,病床增设到100张。当时,部分现代医学医院纷纷开业,全宿迁大小医院、诊所30余处,现代医学医生50余人,他们大多数是从仁济医院学习出来的。
1929年,仁济医院院长鲍达理去世,院长的职位空缺。第二年,青年医生卜有仁(卜爱安医生的第四个孩子)接任仁济医院院长一职。
华人医德暖人心
1938年,日本军队侵占宿迁,卜有仁被要求和所有的美国籍医生一起撤离回国。在混乱动荡之时,杨紫若医生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力,成为仁济医院历史上首位华人院长。他的出现不仅为仁济医院带来了新气象,更是在动荡之中为医疗界树立了一面坚韧不拔的旗帜。
杨紫若,1880年生于徐州,他自小读书用功,聪明好学。他渐明世事后,便立志不走科举仕途之路,一心只想为民生尽绵薄之力。
杨紫若的祖父在徐州耶稣堂教外国人国语,一些外国牧师因此认识了知书达理的杨紫若。1900年的一天,一位牧师问他:“想不想学医?”杨紫若十分高兴地说:“想学!”
经牧师介绍,杨紫若到宿迁仁济医院,拜鲍达理为师,主学外科。7年过去了,他得到一份印有中英文的医师证书。1907年,杨紫若受聘宿迁仁济医院。
1920年,苏北地区流行黑热病,给当地带来深重的灾难,而中医无法治愈。于是,当地政府官员向仁济医院求助。仁济医院派杨紫若到疫情最严重的窑湾(今属徐州市新沂市)。
杨紫若来到窑湾后,一刻也不敢耽误,一边给患者治病,一边向仁济医院汇报窑湾的疫情,要求医院支援医疗器械和药品。当时医生少病人多,杨紫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。同时,他还着手在窑湾建立诊所,以救治更多的病人。
由于费用紧张,他想尽办法筹钱建立医院。不少富人因为看病和杨紫若结识,相信他的医术,敬仰他的为人,纷纷慷慨解囊。在宿迁仁济医院的鼎力支持和杨紫若的努力下,宝灵医院就此建立。
宝灵医院只有7间瓦房,2位主治医生和2位护士。尽管医院设施简陋,但这并不妨碍医护人员以坚定的决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,全力以赴地救治每一位病患。
大爱无疆,上善若水。当时还有很多从邳县(今徐州市邳州市)、睢宁(今徐州市睢宁县)来的病人。对经济困难的病人,杨紫若免费治疗。
从1920年到1930年,经过10年努力,杨紫若把当地的黑热病人治愈。1931年,他又回到了宿迁仁济医院。
1938年—1941年,杨紫若作为医务院长主持医院的医务工作;1941年被日本人从仁济医院赶出来。他到窑湾的宝灵医院工作,直到1945年,日本人被赶走后,才回到宿迁。
杨紫若有4个儿子和3个女儿。杨紫若的孩子在回忆时,很感谢自己的父亲让自己接受最好的教育。
不仅如此,杨紫若还是一位重友谊和懂感恩的人。恩师鲍达理去世之后,杨紫若拿出鲍达理给他的照片,找一位画师把照片画下来,挂在家中的墙上,并在下面留言:恩师鲍达理像,门生杨紫若记。
1948年至1949年,杨紫若在海州(今连云港)生活;1950年,与在战乱中失散的妻子团聚。之后,杨紫若回到徐州,1957年在徐州逝世。
在行医路上,杨紫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医生的责任与担当。他的经历激励着更多的医学人才投身到医疗事业中去红腾网,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发布于:江苏省中股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